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有这么一群劳动者,他们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国宝级的技工,成为一个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在襄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板块,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择一事、精一行、争一流,用热情、创新、坚守和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
他们是襄阳“双创”明星,每年实际创造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登上了汉江创客英雄汇。
他们来自襄阳路桥建设集团先进集体——游巍工作室,该工作室2017年被市总工会表彰为示范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汉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以劳模精神带动技术创新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尖兵和排头兵。
业精于勤,内外管理有方
贯彻“创新人人可为、创新就在身边”的理念,围绕公路施工重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改造,深入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立志将游巍工作室变成集团发展的“助推器”、创新创效的“催化剂”、人才培育的“孵化器”。
2015年6月,来自襄阳路桥不同岗位的12位年轻人,以劳模游巍的名字成立创新工作室,将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工作热情、争做时代楷模作为奋斗目标,组成了一支分工明确、岗位精准的团队。
在工作实践中,游巍工作室把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中的骨干力量集中起来,成立技术创新攻关小组,定期学习“充电”,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探讨活动以集思广益;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改创新中担纲领衔,知难而进、勇挑重担;以“导师带徒”、劳模“传帮带”的形式,帮助新成员融入团队和快速成长。
近几年,游巍工作室所在的襄阳路桥路面分公司承担了我市汉江特大桥路面铺装工程,长虹南路、航空路、襄樊大道、汉江三桥、汉江五桥、316国道、207国道、305省道干线改建及大中修任务,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贡献了力量,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必躬亲,带头攻坚克难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应逐步养成严格自律、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职业精神和素养。“无论是水泥还是沥青路面,在通车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陆续出现裂缝、车辙等,这些被我们统称为路面病害。”在公路施工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游巍告诉记者,预防和有效解决问题才是应对路面病害的关键。
游巍工作室通过学习、研究、跟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讨论提出将橡胶粉与沥青混合,从时间、温度、掺量、胶粉目数等4个方面控制,创新生产橡胶沥青。一开始,技术人员对于一下子掌握四个变量的配方一筹莫展。看着耷拉着脑袋的伙伴们,游巍鼓励大家:“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何况我们还是12个人呢!”
白天忙完本职工作,晚上大家聚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地做试验,一晚又一晚地等待结果。为了获得橡胶粉与沥青黏度准确的配比,实验室主任杜俊龙可以从头天下午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历时六个月,他们终于得出性能极佳的橡胶粉与沥青黏度配比。“我们成功了!”12个成年人像孩子一样兴奋得又蹦又跳。
新的材料研究出来后,怎么应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他们针对沥青路面反射裂缝这个顽疾,提出铺1厘米厚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吸收反射应力、加铺1厘米厚微表处来实施路面中修的方案。在团山207国道试用一举成功,原来沥青路面服役一段时间后“千丝百线”的黑带子不见了,2厘米厚的新材料解决了原来9厘米厚混合料才能解决的问题,省了材料,省了费用,提升了行车舒适性,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特别显著。
制备橡胶沥青新材料和应力吸收层新技术研究成果得到快速推广。该研究成果不仅应用到了我市303省道襄谷线、316国道改建工程等项目上,还吸引了十堰、恩施公路施工方的注意。其中,十堰从2015年起开始大量采购橡胶沥青用于316国道200多万平方米的路面改造。
直面挑战,团队永不言弃
路桥人的匠心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上,还体现在他们不断采用前沿技术、创造出的新产品上。
2017年12月28日,在襄阳第二届“汉江创客英雄汇”的总决赛现场,团队成员秦亚丽讲述了游巍工作室迎难而上的技术攻关路。在艰苦的环境中,随着一件件事做成、创新取得实效,工作室每名成员心中都充满了自豪感,自发地形成为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贡献青春的使命感。“多做实验,不怕失败。”这是游巍对这群年轻人说得最多的话。面对问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游巍就带领大家学习新技术,到道路施工现场观摩,组建数据组、研究组和实验组3个技术攻关小组,反复做实验,每一个项目的配比都要做到优中择优。
沥青搅和站“油改气”是游巍工作室在技术创新上耗时较多的一项重要研发。以前,拌和站在生产时燃烧重油加热,重油作为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物质,使用起来不仅效率低、对设备损害大,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游巍工作室团队成员、路面分公司副经理李凌霄在乘坐出租车回家时,开车的师傅提出中途需要去加气,李凌霄突然想到,既然出租车都能用天然气,那么拌和站能不能试着用天然气呢?
游巍工作室成员顶着刺鼻的浓烟一遍遍查看重油数量、统计核算成本并与拌和站生产厂家和天然气公司反复沟通商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比核算,他们终于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得到多方认可。“想到这一项公路建设原材料的创新实验即将得到推广应用时,我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与之相比,吃过的苦根本不算什么。”李凌霄说。
在襄阳路桥的大力支持下,游巍工作室顺利完成了天然气系统改造,该系统于2015年投入生产。仅此一项,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200余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相当于为襄阳种下了8000多棵树。
模范带动,树立品牌形象
路桥人的匠心精神是一种求精尚巧的实践精神,路桥人的匠心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
据悉,游巍工作室先后完成了6项创新成果,在2015年,节约成本366.2万元,创造经济效益2262万元,被评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
游巍工作室还先后获得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全市“公路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工作室负责人游巍在深南大道建设中被市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工作室成员也多次被授予全市公路系统“先进个人”、公司“劳动模范”和“岗位标兵”等称号。
汉江国投号召大家向先进典型学习,在游巍的带动下,襄阳路桥集团和工作室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任珀君、鞠涛荣获“襄阳市劳动模范”称号,刘琰东荣获“襄阳五一劳动奖章”。
对于路桥人而言,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既要提升行车舒适度,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也要考虑环境效益。创新研发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对材料精心钻研、匠心设计的再创造,从产品构思到成品完成的整个过程,都留下了路桥人劳动的印记,彰显着路桥人求精尚巧的追求。“循环利用多一分,环境破坏就会少一分。”游巍对记者说,工作室下一步将重点研究、应用废旧沥青料回收再生、再利用技术,践行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家园,以务实重行、真抓实干的先行者姿态推动技术创新,体现国有企业的追求、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