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能够让我们始终如一地运行在既定的轨道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住前进的航向。
这是“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名言。
2010年正月初八,当襄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万波在全区动员大会上提出1000亿的奋斗目标时,襄阳高新人没有片刻犹豫和等待,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诚,圆满完成千亿目标,实现了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010年,襄阳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05.9亿元,这意味着该区强势挺进全国高新区前20强。据了解,目前84家国家级高新区中,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高新区不过20余家,特别是襄阳高新区53.5%的工业总产值增幅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第一位。
2010年,襄阳高新区按照“高举旗帜、突出特色、扩大影响、吸引投资”的思路,积极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振自身“精、气、神”,以超常之举争超常发展。
上千亿级台阶 获优先发展权
区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2010年,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53.5%,胜利迈入千亿级园区方阵,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2010年,高新区在北美、西欧、香港、日本、珠三角、长三角设立招商站,全年新签约及注册、开工、投产项目共计214个,总投资750.95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62个,开工在建项目58个。由高新区招商在深圳工业园落户的项目85个,总投资300亿元。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0年,高新区共立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7个,争取科技经费2348万元。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家,已认定批准10家,待批10家。新申请各类专利650件,获批300余件。创建国家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个。高新区先后被国家批准为电机控制与电网优化运行装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留学生创业联盟孵化基地。汉北工业园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技孵化器。
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2010年,3个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项目落户高新区。由13人组成的乌克兰专家团队加盟湖北新火炬公司,20人的后续团队即将加盟。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8个,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26人,并带来了一大批高质量、高科技项目。主要海外项目有美国董卫华、黄冬冬博士创办的湖北医联公司医联网项目和德国周己铭团队的面向物联网技术的车联网项目等。
金融创新迈出坚实步伐。2010年,高新区冲刺新三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挤入试点单位指日可待,目前有8家企业与主办券商签订挂牌正式推荐协议,其中4家企业已通过尽职调查和券商内核。区内企业上市工作有序推进,上市后备企业达到30家。区内还引进和集聚了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担保公司30多家。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高新区投资1.2亿元启动了27项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已完工16项,在建4项。编制了东风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前期拆迁工作进展顺利,为东风新城建设创造了条件。汽车工业园规划环评顺利通过省专家组审查,并正式启动园区北扩工程,在建道路有1、3、13号路北延伸段,8、17、18号路和新城路;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建道路有樊宛路、同济堂路,通过bt方式已经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道路有汉江北路改造升级及北延伸段、樊二号路、襄轴西路、清风路、内环线延伸段、台子湾路等。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高新区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教育、民政、卫生、计生、移民等各项工作获市级以上奖励36项,其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公安、综治和信访等部门全力打造“平安高新”,全年实现命案零发案。安全生产工作从健全制度、夯实基础、宣传教育、加强排查、严格监管等方面入手,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党的建设日益加强。2010年,高新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三三制”建设为载体,走出了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路子。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圆满通过了市委考核组的检查验收。纪检监察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治理创建,优化发展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财政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外宣传按照整合资源,多措并举,为中心工作谋事造势,提升了高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服务东风、驻外机构和统计物价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跨越发展 打造襄阳工业新引擎
2011年,高新区站在千亿级园区的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发起了挑战:全年确保完成工业总产值1250亿元,挑战1300亿元,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加快发展上注入新动力。2011年,高新区在跨越发展上将摒弃“小、土、旧、等”意识,树立“高”的意识。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为核心,开拓更远、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视野、资源。发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的精神,和国家一流高新区比总量、比速度、比水平。
在提档升级上实现新突破。2011年,高新区按照“技术高密度创新、产业高密度聚集、资本高密度投入、利税高密度产出”的标准,充分利用北美、西欧、日本、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驻外招商站的作用,力争今年引进1-2家世界500强、5-10家中国100强和40家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在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上有所突破,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50亿元以上。
在产业结构上形成新格局。2011年,高新区推动“外源增长模式”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型,力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业30家以上,实现由一业独大向多极支撑的转变。从产业联盟、资金扶持、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方面,构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区内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导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在培育龙头企业上确立新目标。2011年,高新区着力构建“企业巨人”群落,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设立“企业巨人扶持资金”,因企制宜制定企业巨人成长路线图。对列入“企业巨人工程”的企业,予以资金倾斜,并争取各个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优先推荐上市。对“企业巨人”的高管给予住房补贴和个人所得税奖励。着力培育东风股份、风神公司2家产值过500亿元企业,东风德纳、神龙襄樊工厂、新华光、江山重工、同济堂、中航精机等10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航宇、康奈可、新火炬等15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
在金融创新上取得新业绩。2011年,高新区着力构建多层次融资平台,推动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完善企业融资体系,选择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分类指导,促其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放大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力争今年有15家企业分别在新三版、主板和创业板等上市。新引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小额贷款、投资担保机构3-5个。
在科技创新上构建新优势。2011年,高新区加强襄阳科技城、创业中心、东湖国际创新基地、院士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各类企业推进自己创新提供充足的创新土壤。同时,加快各类科技计划、创新基金项目和知识产权的申报,对于国际领军人才在高新区设立企业总部的,给予300-500万元资金支持,对于具有特殊才能的高科技、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给予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通过设立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计划基金,为新引进的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融资服务,帮助高端人才设立实验室、技术检测机构。
在经营城市上取得新进展。2011年,高新区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将积极协调市公交总公司增加公交客车班次并增设站点,难以延伸的盲区高新区出资开通免费摆渡电动客车。针对子女就学、看病就医难问题,将协调襄阳四中、市中心医院和市一医院等名校名院在高新区设立分校、分院;同时,还将在邓城大道和东风基地建设城市综合体、大型商场超市、文化体育设施、五星级酒店,在园区建设公租房、人才公寓、单身职工公寓,有效解决生活配套设施、住房等难题。
在软环境建设上提升新境界。2011年,高新区致力打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投资环境,使高新区成为知识、技术、资金的“洼地”。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在全区上下形成勇于担当、以为立位,科学理性、求真求效,富于激情、奋发有为的良好工作作风。继续推行项目包建责任制,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抓到底。把高新区建成企业家、创业者、高精尖人才最向往、最受尊重、最热爱的投资和创业热土。
在社会管理上再上新台阶。2011年,高新区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充分发挥区内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千方百计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率先在全市推行城乡居民低保一体化管理,缩小城乡低保差距,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发展问题。社会综治要突出“科技创安”,构建符合高新区实际的新型社区防控体系,营造高新区良好的治安环境。
在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2011年,高新区扎实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对外宣传和党风廉政建设,使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为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